重庆佛弟子官网

您的位置: 重庆放生 > 城市分站 >

长春里能放生吗

2023-04-08 18:33 来源:未知

我的佛缘

── 爷爷往生二十一周年纪念追思 ●李 珊明伦月刊374期2007/5

打开尘封的记忆,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旧宅。那是祖父的诞生地,亦是我的诞生地。从台阶高高的大门进去,一直走到巷子的深处最後一排院落,就是我自幼生长的地方。据说整个院落有三层门,记忆中我却一层也没有见过,在那些沧桑的岁月,这个院落的华彩已经被飘摇的风雨涤荡殆尽了。

小时候,因祖父的缘故,父亲被打成右派,下放到山东一个偏僻的小城工作,我和奶奶、母亲、妹妹蜗居在这个老宅里,家俱都是祖父在家时的旧物── 八仙桌、黑漆橱。那个年代的大陆,家中已经见不到与佛教有关的东西了,年幼的我,只是经常看到祖母忙完手头家务的时候,一个人在里屋念念有词,朝西方顶礼膜拜。那时我知道了〈往生咒〉、〈回向文〉,奶奶并教我念诵。时间久了,我才知道祖母在拜佛,这些都是祖父在莒县时教她的。谈起祖父,平日寡言的奶奶彷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,给我讲莒县,讲祖父传授给他的厨艺,祖父教她怎样念佛拜佛,及念佛的一些因缘。偶尔有几位祖父旧时的书香故交造访,每每也会谈起家庭念佛的点点滴滴,让我觉得既久远,又神秘,这就是我对佛教的最初印象。

(得知雪公往生,举家悲恸,分离几十年盼望相见成了永恒的遗憾。)

八0年的一天,街区民警带来一封从香港转寄来的信,问家中是否有人在海外生活。收信地址是南门巷一号,而文革期间,我家的门牌号改为了南门巷三号。那时文革刚刚结束不久,经历了十年的劫波,全家人都变得谨小慎微,经民警再三开导,祖母才用颤抖的手将信接过── 是祖父的,在那个年代,大陆与台湾还没有开通邮政,祖父的信从台湾辗转香港,又转寄到国内。这时我才知道,我有一位祖父,在台湾。

随着这封信的到来,逐渐地,家里关於祖父的话题多了起来,在祖母的记忆里,祖父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学者,与时下文人墨客多有故交。祖母又说,祖父有一手好的厨艺,连济南最负盛名的饭店燕喜堂老板都曾向他请教。在父亲的记忆里,祖父是一个豪放的侠客,曾在战乱年代缒城结交匪首,拯救了全城百姓。父亲又说,祖父经常带领年幼的他去东关的净局寺、千佛山的兴国禅寺以及後宰门的文庙,参与佛事和先圣庆典。每次参加法师听经,或有学佛心得,总会在茶余饭後与家人分享。在他老人家的带动下,曾祖母、祖母也笃信佛法,平时在家拜佛礼佛。在那个年代,当同龄人还不知佛法为何物时,我已经对佛法有了朦胧的印象。

在八一年左右,父亲平反昭雪落实政策。父亲由县城回到济南工作,家里来往的故交日渐增多,从父亲和朋友们的言谈里,我了解到更多关於祖父的传说:精通儒佛、在济南大明湖畔参加佛学社、十三祖印光大师弟子、孔府的主任秘书等等。

每次收到祖父的信,我们全家都如获至宝,反复地传阅。祖父的信总是用毛笔书写,简明扼要,却充满了对家人的关爱。他的信中从未提及在台湾所做的种种功德,只是说自己在台湾行医,虽年岁已高,赖邻居、学生照应,一切不须牵念,并嘱咐父亲要做人厚道,加倍尽孝,侍奉祖母。

八六年的一天,我们照例收到台湾的来信。欣喜开缄,却不是祖父的亲笔,隔海传来的是祖父往生的消息。一张张照片上,弟子们跪拜念佛,知道那是佛事超度,更进一步知道祖父身在佛教团体,弟子众多。那段日子,举家悲恸,分离几十年盼望相见成了永远的遗憾。

随着海峡两岸时局的变化,自祖父往生後,弟子们不时来到墓园祭拜。或坐或走的佛事活动,墓园燃香顶礼,唱诵梵典,都给我很深刻的触动。加之带来的佛学小册子,使我循序渐进接受了些佛法知识,知道了「惑业苦」,知道了了脱生死的净土法门,知道了六字洪名,也更深刻的了解到祖父在台弘法利生的伟业。但因那时心智不开,除了感慨先人的伟大,修正个人做人处世的航向外,就只是将它作为哲学来拜读了。莲友们个人的修学涵养、知识的渊博,也成了我立志的指南。

一九九四年,我与妹妹随父母第一次踏上了台湾。这次是最近距离的接触祖父的精神思想,第一次走进祖父的生活里,第一次真正了解到祖父所毕生从事的事业。初到台湾,感受到大家热烈的欢迎。住在莲社寮房,每天耳濡目染,看着莲友礼佛拜佛,庄严的三宝佛像,磬声阵阵,警醒着世间众生,点播我迷途的心灵。循着祖父的足迹,每一处祖父都好似在现身说法。正气街九号、法相、墨宝,时时他的音容笑貌在脑海浮现。时时遗憾缘薄福浅,未能亲临教诲,是终生的憾事。一路走来,在大家的殷殷教导之下,我了解了祖父所宣导的「儒佛精神」,我学会了早晚课仪规,听闻了莲社诸位大德的法语开示,目睹了祖父教化下的老有所养、幼有所教的人间净土。在台中孔庙前,朗朗的《论语》读诵声中,也让我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光辉与灿烂。

(雪公家人造访雪公正气街故居。)

这些年,蒙莲友们鼎力扶持,自己在一步步提升。有幸身为雪公後代,得闻佛法,众善知识言传身教受益匪浅。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方向,时刻不忘身为雪公後代言行举止所应遵循的规范。一九九八年我与先生结婚,莲社长辈不远万里来济为我举行佛化婚礼。婚礼上,莲友在祝福声中朗诵了「池上莲花并蒂开,一对玉人携手来」,给了我们无限的祝福。

二00六年四月底,是祖父往生二十周年纪念的日子,有幸参加了台北的纪念活动。当飞机在桃园机场徐徐下降,看着下面的万家灯火,想着在这个小岛上,有着我们关心的人,有着关心我们的人,心中感慨万千。在纪念会致辞上,我有感而发。祖父云:「莲花一瓣分台中」,亦云:「何日能移千万树,舟车回到历山栽」。悠悠故乡情,「雪公教化」若能在故里重放光彩,祖父在常寂光中亦感欣慰。此次去台学习,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,知识的积累,思想的逐渐成熟,人生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了。

最近几年,大陆的宗教环境日益宽松,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。儒家思想重新得到社会认可,甚至出现了《论语》热、儿童读经热,所有这些,都促使我有一分责任与使命,要让更多的人能得到正法与正知。前几年,在促成社区儿童读经班基础上,现又在山东大学与同修共同发起佛友子弟读经班。家长同修有机会可以共同研学,交流学佛心得,彼此互为增上。

佛法难闻今已闻,人身难得今已得,此生不修,更待何时?回首虚度的三十几个春秋,人生很多困惑在刹那间觉悟。感恩有位亦佛亦儒的老人,成为我的祖父,血脉相通,薪火相传;感恩诸位莲友对我们多年来的爱护提携,使我们沐浴在佛法的氛围中增长慧命;感恩有这麽多佛缘善知识帮助我们成长,人生方向不至偏颇;更感恩今生能够得闻佛法,知念「阿弥陀佛」,当生成就,了脱生死!

《念佛法门》往生极乐的条件

往生极乐的条件

求生极乐世界的条件,必需要具备正行与助行。

(一)念佛正行

念佛法门的正行,可分为往生的资粮,念佛的类别,以及念佛的方法,三点来说明。

(1)往生的资粮

往生的资粮,是信、愿、行。求生极乐世界,必须具备深信,切愿,实行三种资粮,如鼎三足,缺一不可。

1.信:信是信受,佛法大海,非信莫入。华严经说:‘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’特别是念佛法门,更要深信。

深信十方诸佛,所称赞的极乐国土,真实存在,并非假设,应当发愿,求生彼国。

深信一心念佛,决定可以往生;虽然极乐国土,远在十万亿佛土以外,但凭佛力慈悲摄受,一称佛号,发愿求生,佛必来迎,接引往生。

深信往生极乐国土,即得不退转,因为极乐国土,环境特别,助缘殊胜,不止常得见佛闻法,而且水鸟行树,皆宣法音,昼夜六时,耳濡目染,无非佛法;恒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互相策励,唯进无退,加以寿命又长,一生即可以成办佛事,蒙佛授记,补佛之处。

2.愿:愿是志愿、发愿、愿力,信心既深,还要立志发愿,无愿不生。释尊在阿弥陀经中,再三劝导我们说:‘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。’愿贵在志诚恳切,更要坚固。悟彻大师说:‘修习净业,信贵深,愿贵切,以信深愿切,一切邪说,莫能摇惑,一切境缘,莫能引转。’因此,念佛求生极乐国土的人,一定要发愿深切。愿离娑婆世界,愿生极乐国土;愿临命终时,自知时至,身无病苦;愿佛慈悲摄受,亲来接引;愿生净土,即得见佛闻法,悟无生忍;愿再来娑婆,广度众生,满菩提愿。

灵峰大师说:‘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,莫如以信为前导,愿为后鞭;信得决,愿得切,虽散心念佛,亦得往生。信不真,愿不猛,虽一心不乱,亦不得生。’可见深信切愿,对于求生净土,是非常的重要!

3.行:行是实行,既深信佛语,决意发愿,求生净土,就要继之以实行,一心念佛。念佛可以分为持名念佛,观像念佛,观想念佛,以及实相念佛等四种。

持名念佛:一定要三业清净,口念佛号,心止散乱,念从心起,声从口出,音从耳入,字字分明,句句清楚,日夜无间。如是心口相应,净念相继,必得一心不乱。

观像念佛:是用恭敬志诚的身心,面对佛像,口称佛号,眼观佛像,意想佛的相好庄严,功德殊胜;如是三业专精,称念不已,日久功深,亦得一心不乱。

观想念佛:是依照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,修十六种观,观想极乐世界,依正庄严,以及九品往生,种种胜境,令心专注坚住观中,想念不移,开眼闭目,胜境不失,即得一心不乱,决定往生。

实相念佛:是心口相应,念念无间,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;心外无佛,佛外无心,如是即心即佛,心佛一如,心佛无二。由于称性起念,深知能念之心,自性本空,所念的佛,亦不可得,而不执着有;但能念之心,灵明觉照,所念的佛,历历分明,亦不落于空;空有都不着,能所两相亡。所谓: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,就可以由事相一心不乱,进入理性一心不乱,是名实相念佛,此即是大势至菩萨所修的念佛三昧。

至于念佛的方法很多,综合而言,大概有以下十种:

一高声念:持名念佛,可以高声唱念佛号。业报差别经说:高声念佛,有十种功德:一能除睡障,二天魔惊怖,三声遍十方,四三涂息苦,五外声不入,六心不散乱,七勇猛精进,八诸佛欢喜,九三昧现前,十往生净土。但高声唱念,会导致喉痛喑哑,不宜久持。

二低声念:当精力疲倦,或人地有障碍时,可以改用低声念,但必须口念清楚,耳听明白,心意至诚恳切,念念无间,持之以恒,亦可以达到一心不乱。

三默念:如果环境上高声低声都不适宜,或在不净之处,唯有心中默念。默念佛时,以舌根敲击前齿,心念口移,声不出口,但音声历然,耳根内闻,句句分明,日久功深,自然证得念佛三昧。

四定时念:念佛最好是日夜无间,终身称念。但在家佛弟子,每为事业家务困身,未能万念放下,一心念佛,唯有自己安排在早晚定时念佛,作为日常必修的功课。慈云忏主,曾为国王大臣,立十念法门。至于佛教道场,为接引大众,或自己求生净土的大德们,每定时举行佛七念佛,于七日中,或于七七四十九日,行般舟三昧,希望在一定的时间里,能够做到一心不乱。

五闭关念:为了克期取证,可以谢绝应酬,万缘放下,闭关念佛;但时间长短,要视各人发心及其因缘环境而定。在关中应该不舍早晚课诵,尤其是楞严咒与十小咒,其余时间,行住坐卧,皆以佛号是念,心不外驰,念念与佛相应,决定证得念佛三昧。

六摄心念:心念佛号,字字分明,即摄意根;口称佛号,句句清楚,即摄舌根;耳闻佛号,明明白白,即摄耳根;眼不东张西望,即摄眼根;鼻不扳缘香尘,即摄鼻根;身不懈怠放逸,即摄身根;如是六根都摄,不舍昼夜,精进念佛,必得一心不乱。

七随时念:随时随地,不择时间,不拘埸地,不问净秽,行住坐卧,悉皆念佛;迎宾送客,开会集众,运动跑步,开车坐船,乘搭飞机,出入作息,甚至穿衣吃饭,大小二便,无不念佛。如是二六时中,念念弥陀,声声佛号,朝朝暮暮,无时或忘,必与自性弥陀相应,即心即佛。

八记数念:为了提起正念,不忘佛号,可以手执念珠,口称圣号,念一句佛,手过一粒珠,念得分明,记得清楚,借珠束心,提防妄念侵入。现在,不仅香港流行手带佛珠,连美国各大公司,都有各式各样的手珠出售,而外国人,亦喜欢手带一串或两串手珠,作为装饰品。其实佩带念珠,是有功德的,更可以辟邪,但只限于菩提珠。

在校量数珠功德经中说:若用菩提子为数珠,用作诵经念佛记数,或但手持,其福无量,…。原来过去有佛,在菩提树下成道。当时有一外道,儿子被鬼神害死,自己心想,我因邪见不敌鬼神,不知佛有何神力?佛既然在此树下成道,若圣树有灵,当救我儿。于是抱其儿子的尸体,放在菩提树下,一心念佛。七日后,其儿子生还,外道欢喜,赞佛威德神力不可思议,自此舍邪归正,学佛修行,而此菩提树,亦被名延命树,此树所结的菩提子,及其树根,用来制造念珠,能却邪降魔,功德最胜。

九调息念:将一句佛号,系於呼吸间,吸气时念南无阿,呼气时念弥陀佛,一呼一吸,念佛无间,心不外缘尘境,六识不起,自然三业清净,日久功深,必得念佛三昧。当知人不可能没有呼吸,平时随着呼吸念佛,习惯了,即使将来病危命终,有呼吸时仍然念佛,直至最后一口气,也在念佛,实在太好,太美妙了!

十临终念:求生净土的人,能否如愿往生,关键在乎临命终时,能否万缘放下,提起正念,一心念佛。若是平日深信、切愿、实行念佛,出入作息,行住坐卧,都不离佛号,则临命终时,一定自知时至,不忘念佛。不然,人之将死,种种业境现前,即使平常精进念佛的人,亦难免被业力所牵,迷失正念。何况平常疏懒念佛,或不懂念佛的人?往往为病苦所逼,为业障所缠,以至随业受报,堕落轮回。所以在临命终时,能够提起正念,是人生最后的重要大事。身为眷属,诚应该设法提起亲人临终正念,或请高僧助念,令亲属最后一口气都在念佛,一定感佛来应,随佛往生;所以发心为临命终人助念,功德最大。

(二)净业助行

欲想决定往生极乐世界,或希望上品上生,除了具足信愿行外,还要兼修众善,回向发愿,作为助行。释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中,教导韦提希夫人,欲想往生极乐国土,当修十种净业。

一孝养父母:忍辱经说:‘善至极莫大于孝;恶至极莫大于不孝。’所以止恶行善,首先应该孝养父母。世间孝子,不外是敬亲、爱亲、养亲,进一步善体亲心,‘父母之所爱,爱之;父母之所恶,恶之。’或继承父母的遗志,发扬光大父母的事业,使自己善名远播,光宗耀祖,垂芳百世,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孝子贤孙了。

但学佛人孝敬父毋,除了物质供养,还要提供精神补品,劝导父母修学佛法,作出世因;不止令父母现生享乐如意,还要令父母来生得生善处,甚至出三界,了生死,究竟离苦得。不但令今世父母,法喜充满;还要令过去生中,所有父母,皆得离苦得乐。

二奉事师长:父母生我色身,师长生我慧命,色身止于今生,慧命则永劫不灭;所以既要孝敬父母,更加要孝敬师长。师长有普通的老师,也有佛教的老师。普通老师教人知识,培训人的谋生技能;佛教的老师,则教人止恶行善,勤求佛道,建立自利利他的事业。身为弟子,除了应该亲近事奉师长,执役服劳,四事(衣服、卧具、饮食、医药。)供养外,还要力行众善,弘扬佛法,续佛慧命,以报师恩。能报师恩,亦是净业之一。

三慈心不杀:有命尽贪生,不分人与畜。我们人类爱护自己的生命,岂可随便杀害其他动物的生命?梵网经说:‘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。’既然六道众生,曾经互为父母,彼此有恩,而今杀生食肉,何止损害慈悲,而且违背孝道。何况杀生,属于恶业?所以念佛的人,一定要慈悲不杀生,免被业债牵连,不能往生。

四修十善业:十善业是身不杀,不盗,不淫;口不妄语,不两舌,不恶口,不绮语;心不贪,不嗔,不痴。三业清净,既是人天正因,亦是往生佛国的净业。

五受持三皈:三皈即是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宝。佛是三界导师,四生慈父,能领导众生,出离生死苦海,到达涅盘彼岸;法是宇宙真理,人天眼目,能指示众生,舍恶从善,断除烦恼,入佛知见;僧是世间福田,浊世的善知识,能住持佛法,化导群迷,福利人天。所以念佛求生净土,先当皈依三宝,恭敬三宝,供养三宝。在皈依三宝的虔诚意识中,奉行佛的正法,持戒,修福,念佛求生净土,以此净业,决定可以往生佛国。

六具足众戒:戒是佛道的阶梯,一切善法的根本。因为戒能令人防非止恶,增长善根,助长定力,出生智慧。所以梵网经说:‘戒如明日月,亦如缨络珠,微尘菩萨众,由是成正觉。’涅盘经说:‘佛在世时,以佛为师,佛灭度后,以戒为师。’凡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,都应该受持佛戒。佛的制戒有多种,最普通的是五戒,八戒,十戒,具足戒,以及菩萨戒。今言:‘具足众戒’,显然是不止但求受五戒,还要进一步求受八戒,十戒,具足戒,甚至受持菩萨的三聚净戒,自利兼他,作为往生佛国的正因。

七发菩提心:在大宝积经中,佛告阿难:‘若善男子,善女人,愿生极乐世界,欲见无量寿佛,应发无上菩提心。’发无上菩提心,即是发起追求佛果无上正等正觉的心,愿成佛道,愿度众生。念佛人固然是为了自己离苦得乐,求生佛国,也要同时观众生苦,发菩提心,愿将自己念佛、持戒的功德,回向法界众生,同登佛国,得不退转。是以发菩提心,亦是净业之一。

八深信因果:世间事必由因,有因必有果,因果相类,因果相随,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。古人说;‘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若然不报,时辰未到。’又说:‘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’都是劝人明白因果,止恶行善的至理名言。而事实上,中外古今,历史记载因果报应的事实,不胜枚举。

据说:民国初年,广州市有一哑子,事母至孝。因为母亲双足有病,不能行走,所以一年四季,除了食饭与睡觉,其余所有时间,都将母亲背在身上,生活起居,皆由哑子待奉;乞食所得,先供养母亲,人皆知他是孝子,都乐意施给。直至母亲死后,哑子日间乞食,夜间还到坟墓去倍伴母亲;一年夏天,哑子忽然被雷殛死。当时有一个在苏联留学回来的杨博士,见孝子触电而死,便在尸体的手掌写上‘天爷无眼’四个大字,以讥笑天道不公平,也表示他本人不相信因果之说。

事隔十多年,杨博士被派往苏联出任大使;有一次在莫斯科国宴中,看见俄国太子,右手不能伸直,掌心中隐约有中文字迹,由于好奇心驱使,用力一拉,太子的手指被拉开,现出‘天爷无眼’四个字,正是自己的笔迹!原来哑子由于宿生恶业,应该一生受哑报,一生受雷殛,今因事母至孝,故一生受尽苦报,即生帝王之家享福,至此,杨博士始肯相信因果报应,善恶分明。

又福慧寺的高僧,在十字路口,坐地化缘,修建佛寺,但一直都没有人肯施舍一分钱。正想离去,刚巧有个卖点心的年青人经过,看见老和尚空钵离去,顿生同情怜悯之心,毫不考虑,就将当天做小贩所得的钱,都投入老和尚的钵中,老和尚道:青年人呀!你的善心一定是有善报的,将来如果你有需要帮助,来福慧寺找我好了。

原来这是个穷苦无依的青年人,每天全靠代人卖点心,换取食宿;当天因为将钱布施给老和尚了,回到食物店,不能将卖点心的钱交出来,竟被老板开除,自此无家可归,沦为乞丐。由于缺乏饮食营养,又流离失所,环境污染,最后眼睛肓了,才想到要去福慧寺找老和尚。

当天早上,老和尚己经吩咐知客师说:‘今天有一位大施主会来找我,请即带他入来相见。’可是自早至晚,都不见知客师出现,老和尚唯有亲自往客堂一次。知客师说:今天没有大施主求见老和尚,只是傍晚时分,有个盲眼的小乞儿来求见,因为您正在做晚课,所以没有带他入内相见。老和尚急问:现在呢?答:他已经走了,不过在临走前,曾经问厕所在那里?老和尚说:快去看看!回人报告:盲眼的小乞儿,已经倒在粪池中溺毙了。

老和尚告诉众人,因果实在不可思议,这穷苦的青年人,由于前生恶业所追,今生要沦落为乞丐,来生要受盲眼之报,再生还要在粪池淹死,今生只因一念之善,借用老板的钱布施,一生同时受报,现在恶业己经受尽,生天享福去了。

可知因果报应,通于三世,有人即生现报,有人来生或多生受报,所以佛说:‘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’念佛的人,更加要深信因果,自作自受,除了念佛为正行外,还要力行众善为助行。

九读诵大乘:大乘经典,诠实相理,开佛知见;时常读诵,一定善根增长,智慧明了。特别是念佛人, 读诵大乘经典,可以激发菩提心,修二利行,助长净业,莲开上品。

十劝进行者:自己念佛,求生净土,同时也要劝导他人,精进念佛,共修净业,同生佛国。大品般若经说:‘若人以四天下七宝,供佛及菩萨,缘觉,声闻,得福甚多,不如劝人念佛一声,其福胜彼。rsquo

唐朝有一老翁,姓房名翕,一日突然暴死,到阴府见阎罗王,王说;‘根据簿记,你曾劝一老人念佛,已生净土,你承此福,亦得往生,故召来相见。翕曰:我曾许愿,诵金刚经一万卷,及朝礼五台山,未想往生。王言:诵经朝山,固然是好事,不如早生净土,但愿亦不可违,仍然放他回人间。所以念佛的人,也应该劝导他人念佛,以念佛法门,自利兼他,以助长自己的功德。

修以上十种净业,亦即是修三福。观无量寿经说:‘欲生彼国,当修三福:一者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二者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。三者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rsquo

但我们欲想上品上生,还要发三心。三心是:一至诚心,二深心,三回向发愿心。直心正念真如,名至诚心;即发菩提心,上求佛道,亦即专心念佛。积聚无量功德,是名深心;即广修六度万行,下化众生,亦即以念佛法门,劝进行者。宏愿无尽,名回向发愿心;即以上求下化的功德,回向发愿,愿与众生,同登极乐。故观无量寿佛经言:‘上品上生者,若有众生,愿生彼国者,发三种心,一者至诚心,二者深心,三者回向发愿心。rsquo

综上可知,念佛法门,说难不难,上智下愚,忙碌清闲,僧俗皆可,老少咸宜;说易不易,必须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的正行外,还要持戒修善,发三心,修三福,作为助行。具足正助二行之外,更要发愿回向,然后可以决定往生。

所以,我们无论是打佛七,或是平常念佛,最后一定要回向。甚么是回向呢?回是回转,向是趣向。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,趣向自己的志愿与目的,就是回向。回向可以分为三种:一是回事向理,二是回因向果,三是回自向他。

无论是持名念佛,或是观像、或是观想念佛,都是有能念的我,以及所念的佛,在事相上有所表现。至于实相念佛,则能所双亡,内外空寂,心佛一如。念佛的人,若能由事相念佛,至一心不乱,进而证入理性一心不乱,就是回事向理。

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由一心称念佛号之因,往生极乐世界,见佛闻法,证不退转,得一生补佛之处,终证佛果菩。念佛人将因中持戒念佛,正助二行的功德,回向佛果菩提,是回因向果。

将自己持戒,念佛,修福的功德,普施法界有情,共生极乐。如往生论说:‘回己功德,普施众生,共见阿弥陀如来,生安乐国。’是回自向他。

我们能够将正助二行所有功德,回事向理,回因向果,回自向他,发愿与法界众生,同生极乐,同证佛道。临命终时,决定得生净土。

标签:

 
精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