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佛经大全 放生仪轨 佛法人生 重庆放生 佛教故事 修行大全 放生回向 重庆放生 放生积福

佛法人生

禅修的魅力:新加坡双林寺法会精彩瞬间回顾"。

来源:http://www.0755ok.cn 作者:重庆佛弟子官网 发布时间:2024-04-23
摘要:在觉悟的基础上,可以说当下即是佛,但在功夫上还是要认真去做。我们千万不要说我是念佛的人。他说,我们每个人 "。六祖说:"。果然,六祖说:"。如果不认真做,佛就是做

新加坡双林寺禅安禅师开示(二)(2005 年 12 月 11 日) 大和尚慈悲,常住班首慈悲 各位法师,各位居士:

昨天,我与大家分享了禅修的三个要求。这三个要求是:第一要信,第二要放,第三要住。

在昨天的分享中,一再强调所谓信,就是相信我们的心就是佛。这是一个大问题,这是我们佛教徒的一个大问题。我们为什么学佛?就是为了成佛,所以我们才来学佛。如果说成佛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,我们学佛的目标就会很渺小。如果我们说,我们能顿见佛性,顿悟佛心,顿见自性,当下就成佛了。那么我们学佛的信心就会百倍地增长,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。

六祖到了黄梅,五祖问他:"欲求何事?" 六祖说:"只求成佛,别无所求。" 他的目标很明确:只求成佛,不求其他。五祖说:"你是岭南人,是尚未勘破成佛的葛藤!" 意思是说,你是南疆人,是未开化的人,怎么能成佛呢?五祖故意用否定的语气来困扰六祖,逼六祖看他还能说什么。果然,六祖说:"人有南北,佛性岂无南北?葛藤之身与僧人之身不同,佛性何异。" 此言一出,我想五祖理所当然地震惊了。在当今世界,如果有人说出这样的话,我想任何人都会感到震惊、震撼。这是六祖之前从来没有人说过的话,而且是晴天霹雳,真像项羽说的 "力拔山兮气盖世",有那种气魄,所以六祖能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祖师之一,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。

所以,成佛并不难,最难的是如何克服我们的自卑、自弃、不敢担当之心。只要我们勇于承担,人人同时都是佛。这既是一件难事,也是一件易事。说它难,是我们有种种妄想、种种分别、种种差别来做计算;说它容易,只要你把所有想达到的东西都放下,到了想不到、说不到的地方,到了没有路口可走的地方,那就很容易了,所以才说一念即佛。

禅修的魅力:新加坡双林寺法会精彩瞬间回顾"。

梁朝有一位傅大士,与达摩祖师同时。他描述了一种我们与佛同在的情形。他说,我们每个人 "夜与佛同眠,夜与佛同起",佛从不离开我们,"起坐相随,言语举止,丝毫不离,如身如影,夜佛无处不在,唯在声闻"。佛与我们不离不弃;每晚入睡时,佛并没有离开我们。当我们每天起床时,佛也和我们一起起床。我们时起时坐,处处与佛同在。佛究竟是什么?只是在言语上,而佛的行动就体现在我们的言语上,体现在我们举手投足之间。所以,只要我们认真去做,去体会,每个人现在都是佛。

临济大师告诉我们:"我们当下这一念心,就像一盏亘古不灭的神灯,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。" 他说:"你心中的清净光明,就是证悟法身佛;你心中的无分别光明,就是证悟报身佛;你心中的无分别光明,就是证悟化身佛;而这三种身,就是当下听法的人。" 这是临济大师的原话。我们今天说法的人,只要不迷失,就是说法的佛;听法的人,只要不迷失,敢于投入,就是听法的佛。临济大师说:"吾人此心无形无相,贯通十方,在目曰看,在耳曰听,在鼻曰闻香,在舌曰谈,在手曰抓,在足曰任运,是为一经明,根尘六和。" 这就是我们佛性的作用,这就是我们自心真佛的作用。何处寻佛!心外无佛,心外无法,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,法即是心,心即是法。所以《华严经》说:"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。应观法界性,一切有为法。如果有这种清净光、无分别光、无分别光的境界,那就是佛的三身显现,如果没有这种境界,佛就是佛本身,还是无关紧要的。所以,我们每个人的佛性如何能够显现,如何能够发挥作用,如何能够有清净光、无分别光、无差别光,这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。在觉悟的基础上,可以说当下即是佛,但在功夫上还是要认真去做。如果不认真做,佛就是做不到的心,功夫就在这个 "即 "字上。做不到,就不是佛。正所谓,一念顿悟,众生成佛;一念狂喜,自性成佛。悟与迷之间似乎隔着一张纸,一捅就破。然而,要想捅破悟与迷之间的这张纸,还得下一番苦功夫。

古人有种种方便在做功夫,禅宗一法从达摩到六祖都是用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他们都是用直指人心的方法,就像我们在禅堂里挂的直指人心的牌子一样,就是直指我们当下的这颗心与佛无二无别。过去,拥有最高智慧的人能够觉悟佛性。过去,对于那些根基深厚、智慧高超的人来说,直接教导的方法非常有效。他们一说就悟,一悟就行,以佛陀的要求来要求自己。越到后面,越是大男子主义,说可以做佛,做佛就做不到。所以有种种方便,让我们逐渐破除习气,逐渐破除烦恼,真正实现自心是佛。

后来的禅法,有所谓 "参公案"、"参话头"。禅宗有一千七百个 "葛",这一千七百个 "葛 "就是一千七百个 "参话头"。什么是参话头?公案就是教案。它是老师在解决学生问题时积累的经验、采用的方法、取得的效果,然后形成所谓的公案。后来,参禅的人往往借助历代禅师积累的公案,沿着公案的轨迹去寻找自己的内心,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。现在我们一般会说:"父母未生前,本来面目如何?" 这个公案应该说出现得最早,因为在《六祖坛经》中就有,六祖对慧明太师说:"不思善,不思恶,当尔之时,明太师本来面目如何?" 六祖坛经》中就有这样的功夫。这门功夫的寿命最长,一直延续至今。

一般来说,随着禅宗历史的发展,随着佛教各宗派历史的发展,新的公案会不断产生。我认为,最新的公案可能是我们写在墙上的关于谁是念佛人的公案。这应该是禅宗 1700 个公案中最新的一个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净土法门已经深入人心,人人都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禅者如何弘扬禅?如何让学生找回本来面目?他们提出了一个字,念阿弥陀佛。我们知道,念佛是发心,发心是念佛,念佛的是我们的心。那么我们的心是什么呢?这是一个话头。所谓念佛者是谁?念佛的人是谁?近来,这则公案非常流行。

这个窍门也被称为话语之首,所以我们写的是照顾话语之首。我们必须照顾到我们所参与的话语之首。什么是话头?它是一个问题,是一个我们不了解的地方,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它,我们必须提及它。它是什么?念佛的人是谁?我们千万不要说我是念佛的人!我在念佛,但你在哪里?我就坐在这里。谁知道你坐在这里?这一系列的问题,我们都无法用我们的大脑来解决,也无法用语言来回答。即使我们回答了,也都是间接的,没有一个是直接的,都是思维概念,没有一个是亲身实现的。因此,我们必须参与其中。

提到这个话头,在提到话头的时候,不应该放过念头。要知道念佛是谁,这个话头,它不是一个可以思量的东西,它不是一个可以用语言来回答的东西,它不是一个可以用分别心来计算的东西,它是什么?它是一杆秤,你咬也咬不动,敲也敲不开,钻也钻不出一个洞,它是铁秤,是铁疙瘩。所以,有人说,参加公案就像一把锯子,要把这杆秤剖开。既然是秤,咽不下去,咬不动,怎么办?那就要上不能上,下不能下,进不能进,退不能退,说也不能说,说也不能说,在这个参天无路的地方,有一点路,那都不行。若有一点路可走,那是没有的。有一念之用,即无。在这个地方,万事万物都是无用的,只有以无分别、无计较的心,才能问佛,到底念佛的是谁?到底是谁?二六时中,念佛不间断。而你要参与其中,不能疲倦,不能死气沉沉,要打起精神,扬眉吐气,握紧拳头,猛烈激昂,这样才能有一点点相应。

这个方法怎么用,四祖告诉我们一个方法,叫 "不动摇"。这个方法是从宝志公那里传下来的,被天台宗吸收了,也被禅宗吸收了。守一本来是道家的概念,佛教借用了它,成为我们用功的方法。四祖在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》一文中说:"守一不动者,即此空净之眼,注意一物"。空净之眼就是般若智慧之眼,所以是空净之眼。用般若智慧之眼,把你的意念放在一件事情上。专注于一件事,"不问白天黑夜,恒常专注"。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,都要专心致志,不要间断。"息心愈思善,即手复拾之"。我们的念头常常是妄念纷飞,时而上,时而下,时而抓住,时而抓不住,怎么办?要赶紧收起来。"如绳系鸟足,欲飞还掣"。这是比喻我们的心,就像鸟一样,这个方法就像绳子,绳子拴在鸟的脚上,鸟想飞用手拽一下,这样就收住了,不要打妄想,不要往外走,不要在六尘上他如果按照这种观心不动摇的方法去看论语或公案,是我们进入禅门的一个方便法门。保持心不动摇的概念往往很难把握,所以这几年我总结了一个六字箴言,叫做 "专、明、密",用于修行。"专 "就是专一,"明 "就是明心见性。因为只有清才知道你这个念,知道你这个法是进还是出,如果你糊涂了,念一走你就不知道了。所以既要专心,又要明心。第三,还要 "密",不要中断,中断了就集中不了力。专可以说是止,清可以说是观,密可以说是止和观。也可以说,专注就是定,清净就是慧,一丝不苟就是定慧等分、定慧不二。这个方法对参禅非常有用,而且很容易进入境界。所以我把它提供给大家,供大家在修行中参考。

今天讲的前一段可以说是见地的问题,也就是见心即佛的问题。这就是见地的问题。后面讲的要看一个字,要用一个方法,所谓守住自己的心,这些都属于功夫。学习佛法,要有理论指导,即正确的见解。要有实功,也就是理论指导下的实功,洞察力指导下的实功,二者缺一不可。如果只有见地,就等于说食不果腹,就会陷入空虚;如果只有功夫,就可能陷入盲修瞎练。因此,学佛参禅,要正视见地和功夫。未得见性,先有见性;得见性后,先有功夫。记得《二祖传》中说,二祖传法给三祖后,改头换面,衣冠楚楚,流落街头,有时去妓院,有时去酒肆,有人问二祖:"你不是道士吗?有人问二祖:"你不是道士吗?二祖说:"我在调整自己的心态,关你什么事?" 像二祖这样的人,到了这样的境界,他还要做功夫来应功夫到了,见地就会增长,见地增长了,功夫就会加强,两者相辅相成。这是所有佛法流派的共通之处,不仅是禅宗,其他所有流派都有理论和观点。所谓功夫就是修行,理论就是见解。什么是佛教的正道呢?就是以教证为体,教是见地,证是功夫。以教证为体,有实践,有理论,才有佛法,才有正法住世。


参考资料
责任编辑:admin
首页 | 佛经大全 | 放生仪轨 | 佛法人生 | 重庆放生鱼 | 佛教故事 | 修行大全 | 放生回向文 | 重庆放生地 | 放生积福

Copyright 2020-2034 放生佛学网 苏ICP备2022046001号-1 重庆放生地点_重庆放生哪里好_重庆哪里可以放生_重庆佛弟子官网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

电脑版 | 移动版